预防胆囊癌应尽早治疗胆囊病变
文章简介:预防胆囊癌应尽早治疗胆囊病变,可怕之一是,这类肿瘤的发展极快,临床上除了切除胆囊后意外发现胆囊癌,早期很难发现;等到发现,基本就是中晚期。中晚期胆囊癌的很少有能存活时间大于5年。
胆囊癌到底有多可怕?
姜小清:可怕之一是,这类肿瘤的发展极快,临床上除了切除胆囊后意外发现胆囊癌,早期很难发现;等到发现,基本就是中晚期。中晚期胆囊癌的很少有能存活时间大于5年。总体而言,中晚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很低。
遗憾的是,手术是唯一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。但由于胆囊癌进展迅速,容易侵犯周围脏器、血管以及远处的转移,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丧失了接受根治术的机会,预后很差。
其二,胆囊癌对化疗不敏感,目前也没有公认的化疗方案,最常用的是以氟尿类为基础或者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。但缓解率不高,延长生存时间短,效果也不是很理想。
胆囊癌的放疗效果不是很明确,现在的放疗方法有很多,比如三维适形放疗、伽马刀、射波刀等,对于那些没有接受根治术的晚期胆囊患者,放疗不能延长他们生存时间。
随着医学的发展,肿瘤的精准治疗、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不断出现,但是在胆囊癌的治疗应用中,目前还没有见到有好的疗效案例的出现,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胆囊癌的治疗上有所突破。
除了手术,放疗、化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对胆囊癌的治疗都不理想,胆囊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基本一致。
我认为现阶段胆囊癌是不能治愈的,只能以预防为主,这里的预防不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,而是一旦发现胆囊病变,在它还没有转变成癌症的时候就去治疗,或手术切除。
胆囊癌如何预防?
姜小清:我仔细询问过胆囊癌病人的病史,他们绝大部分都有共同的特点——胆囊结石、腺瘤息肉病史,一直保守治疗直至发病。
国内外的研究表明,胆囊癌合并结石的比例在80%~100%,从结石角度上看,胆囊结石的患者中有1.5%~6.3%发生胆囊癌。大约每100个胆囊结石患者中,会有1个发展成为胆囊癌;在国外也类似,临床上每切除100个胆囊,就会发现1例胆囊癌。
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。一般来说,胆囊结石越大,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越高,胆囊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比直径在1厘米以下者,其胆囊癌的危险性增大10.1倍,胆囊结石大于1厘米的患胆囊癌的几率是没有胆囊结石者的29.9倍。
胆囊息肉也会癌变,教科书上说,胆囊息肉只要不超过1厘米,就不需要开刀,但是有研究表明,息肉的癌变与其直径大小无关,对肿瘤来说息肉大小并不是安全的排除指标,直径小于10毫米的息肉仍有可能为恶性。
首先预防胆囊结石的形成。先从胆结石的病因说起。眼下,国人胆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,主要是生活条件的改善、高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的大量摄入。当然还有居住环境、体重指数、脂肪肝病史、糖尿病史、胆囊疾病家族史、性别等因素也与胆囊结石有关。
其次,关注自己的家族遗传史。目前有研究发现胆囊癌易感基因有遗传倾向,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胆囊癌,家系中有其他患有胆囊良性疾病的,应当高度重视,及早予以手术切除。
我诊治的胆囊癌患者中,有一对双胞胎兄弟,他们先后发现罹患胆囊癌,听说他们的父亲也是患病去世的,有类似胆囊癌症状,但是当年没有那么好的医疗条件,没有诊断清楚,老人家就去世了。
切除有病变的胆囊对于人体是没有大碍的。胆囊这个器官在人体结构中已经基本退化为一个储存胆汁的仓库,对于每天不断进食的现代人来说,肝脏在不停分泌胆汁,胆囊的作用缩小,切除后对人体没有大碍,所以在三甲医院,基本不进行保胆手术,只做胆囊切除手术。我们有个病人就是三个月前从内蒙古去北京某医院做的保胆手术,辗转多方,来到我院,复查时发现胆囊癌已经广泛转移,失去了治愈的机会。
(责任编辑:编辑102)
- 上一篇:早期胆囊癌症状有哪些?
- 下一篇:健康饮食 经常不吃早餐当心胆囊癌找上你